你好,旧时光

看完八月长安的《你好,旧时光》后总想写点什么。事实上我只是刚把正文看完,除了主角那篇,大部分的番外还没有看,但总是想写些东西记下这一刻的心情。
第一次接触“八月长安”这个名字是因为偶然翻起一期萌芽杂志,忘记了文章的标题,只是薄薄两张纸,每面还只有半面文字,但我瞬间就好像抓住了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某个人。或者某种解脱的心情。很难相信,那时我竟然产生了一种理解,甚至是惺惺相惜的情感,很难用语言描绘。我依旧记得她在文章中说过,我想要问凭什么的时候,差点忘记了曾经自己春风得意时,也有人望着天空问凭什么。
很多人在称赞八月长安温暖纯净、治愈人心的文字时,我就明白,那种真属于某一类个体的无法被异类理解的心情,才是对我这类人最好的抚慰。
之后关注了她的微博,才发现她真的是我希望的那种人。用余周周的话来说,就是很好很好的人。
于是我买了《你好,旧时光》。
作为二熊的第一本书,不难看出在《旧时光》里折射了很多作者的身影。主角的出生年代、玛丽苏症状,主角对现实的不理解,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慌,对梦想的茫然,对虚伪的厌恶,她早熟,她成绩优异但在别人眼里并不努力,她看透学校的冰冷和所谓同学友情的脆弱,她学会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,她明白那些逢场作戏的台词背后的含义,她开始不温不火待人谦和有礼,她开始戴着一只面具居高临下俯视她的同龄人甚至长辈,但在她的生命中也有温暖和幸福,就算再早熟她也只是个十七岁的孩子。这个她,是余周周,是当年的八月长安,是现在的我。(请原谅我在这篇读后感里揣度作者)
但是余周周比我们更惨,也比我们更幸运,就像八月长安在后记中说的,她这个“万能的后妈”给了余周周美满的结局,还有她希冀和错过的一切。在我们的生命中,没有那么多美好的重逢和思念,没有林杨,没有陈桉,没有奔奔,没有温淼。在我们提早睁开双眼试着认清社会本质、掌握运动规律时,周围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为一块橡皮争执不休。这种孤独感无处排解,却因为年龄相同而在心中一层层沉淀,化作一种孤傲和漠然。
就像书中说的,“现实比动画片更残忍”,所以现实比书中更残忍。奔奔和林杨的存在让我和羡慕周周,蒋川的存在让我很羡慕凌翔茜。在我已有的将近十七年的生命中,并没有能够长大后再相遇的儿时玩伴,也没有专情的纯净帅气的男孩,我的人生很平淡。是谁说过平淡是福来着?
从小到大我的成绩一直很优秀,到了高中,读的是全市最好的一中,成绩可能要比很优秀还要优秀一点,党委副书记把我拉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和我谈人生时还说,“XX,你应该至少考上复旦才对。”你说,“才对”这个词语,到底算是个什么意思?究竟怎么样做才是“才对”?曾经刚入学时,每个学生要填高中目标,那时对985、211完全没概念的我很谨慎小心地写下了“考上一本”,毕竟因为中考失利我的中考成绩是全校四百多名。定向生。后来入学考试我考了一百九十多名,全班第六。月考一百名多一点,班里第三。那时文理还没分课,全年级一千二百多名学生都要考六科,名次一起算。再然后期中考试是九十多,全班第二。有人在期末考前对我说,“XX,你期末考肯定考第一”。我当时的心情,和凌翔茜很像。索性我比她更坦然随性。后来期末考试全班第一,总排三十二,文六科总排第一。我就学了文,忘记了那个刚入学在校门口铁了心要学理的自己,还有谨慎写下考上一本的自己。真的,有时候自己选择和被逼无奈是一码事。作为一个高中生,我很能理解书中对文科生的误解和刁难,二熊在当年也面临着这些吧。
高二时候我疯狂参加各类社团活动,这也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,是让我以最快的速度接近余周周的一年。我没有一个陈桉可以仰望,我只能自己告诉自己,你不能怀疑,不能后悔,否则要么死掉,要么坏掉。终于在社团了被各类大小事整得精疲力尽,为人际关系焦头烂额的我,在外出住宿的宾馆里爆发了,第二天拉着箱子自己在北京这个陌生城市坐地铁,改签高铁,回家。事情过去不算太久远,也就四五个月,我很清楚地记得黎明走出的那一刹那,心中从未有过的自由和解脱。还有一点抛弃一切的疯狂。年轻真好。
八月长安在写《旧时光》时一定心中充满回忆的柔情吧。回忆是个不靠谱的东西,一段记忆在脑海中被加工改造,和被抛进时间长河中的事实差个十万八千里。但美好的人都爱回忆,因为经由他们的大脑加工的记忆也是美好的,他们就能成为越来越好的人。
每个人读书都有理由,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是获得知识?或者削减快节奏生活带来的恐慌?我记得一次我在班主任办公室哭得歇斯底里(我有不分场合的间歇性歇斯底里症),一颤一颤地对他说,我想不明白很多事情,我总是感觉到这个世界的冰冷和不怀好意,我不明白我现在所做一切的意义,不明白生命的价值。所以我会没来由地恐慌和焦躁。班主任安慰我说,其实这个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前任不断实践得来的,毕竟前面那么多人,总归是对的。我的心一抖,本来抑住的眼泪又涌了出来:“如果是那样,每个人都在走向平庸。”
我不停地看书,我希望可以从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。我一度相信杨绛的一句话“你的原因在于想得太多,而书读得太少”,就像我一度相信学习是最简单的事,有答案的问题总归会解开。如果目标只有一个,那么路径岂不是更简便?可能这也是我喜欢数学讨厌历史政治的原因。我希望找到一个可以终身信奉的教条。
看了《你好,旧时光》,我幡然领悟——或许这样说很矫情——在这世上并不是我一个人,有那么多奇怪想法,有青春期常人无法理解的烦恼,有对未来的恐慌和迷茫,有所谓好学生的疼痛和清醒。我庆幸我是我,这样的我才能更好地理解这本书,更好地理解我爱着的这位作者。不仅是一个读者的仰慕和崇拜,还包含着小孩子发现宝藏的欣喜和珍惜。
我一直对同学友情很不屑,认为这只是时段性的伙伴,根本算不上朋友。但是八月长安告诉我,不是这样的,你看余周周和詹飞燕,和温淼,和米乔,只要某一刻他们相互理解,即使多年之后他们早已失去联系,那段在一起的时光依旧那么宝贵,值得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拿出来回味。
这本书可能并不能使我阴霾的世界观一扫而空,但是至少它给了我青春年华一个坦然面对自我、面对世界的机会。至少我可以开始震颤着抽丝拨甬。它增添了我内心的希冀和向往。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都不会再碰这本书,但相信很多个零星瞬间,我都会想起它,想起某一个片段、某一句话,然后温柔浅笑,低头说一句“真好”。以此度过即将到来的黑暗高三。
不愿万事胜意,只希望必须完成的事顺利。

榭海蓝
2015年7月17日晚

评论 ( 10 )
热度 ( 40 )

© 第三只耳朵 | Powered by LOFTER